云南并殖吸虫

Paragonimus yunnanensis   H0,Chung et a1
   

  9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成虫形态(彩色图版1,2) 虫体约如半片花生米,背较凸,腹面较平,口吸盘端稍尖,根据8个标本测量结果:虫体最宽处约相当于虫体2/5处,腹吸盘亦大致在此水平,比口吸盘稍小。虫体大小为9.5—11.5×4.0—4.5,平均为10.25×4.3。虫体宽长比例为1:2.5—1:2.85,平均为1:2.51。皮棘基本属单生型,但有极少数皮棘为双生或三生者,皮棘形状类似尖刀形,卵巢在腹吸盘后外方,大小为1.08—1.36×1.0—11.8,平均为1.21×1.11。睾丸大小约如卵巢具中心块及短粗分枝5—6个,卵黄腺浓密,卵黄总管较粗,中央连接处多明显。
虫卵长卵圓形,左右多不对称,壳较薄,大小新鲜的为79.7×44.4微米,固定虫卵大小为80.1×47.5微米。

生物学

终末宿主 自然感染及人工感染家猫2个月后均可成熟排卵,接种小犬4个多月后虫体发育较小,看来犬不是很适合的宿主,曾接种鼠类,未获成功。
第一中间宿主 尚未证实,在本虫发现处有黑螺及拟钉螺,但尚未检出并殖吸虫的雷蚴及尾蚴。
第二中间宿主 在河口县为河口溪蟹(potamon hokouense),在西双版纳自治州为景洪溪蟹(Potamon chinghungense)及毛足溪蟹(Potamon hispidum)。
生活史 本虫囊蚴为球形或类球形,大小在球形者直径为609.5—747.5微米,平均为626微米,类球形者为655.5—763.7×492.4—667.0微米,平均为699.3×612.5微米,囊壁薄而透明,共两层,外层为反应层,薄而易破,内层较厚而坚韧,厚度约为13.14微米。两层囊壁间有的可有不同程度的空隙,后尾蚴与内壁之间亦多有不同宽窄的空隙。后尾蚴形态与卫氏或四川并殖吸虫者类似,两侧为弯曲肠管,中间为浓黑色排泄囊,蚴体在囊内转动活泼,常因其顶撞而使囊壁变形,本种囊蚴亦较易于脱囊。
脱囊后尾蚴与其他种并殖吸虫者亦相类似,大小为735—1260×440—580微米,平均为919.1×493.2微米,体表被细长单生皮棘,如刀尖形,腹吸盘比口吸盘稍大,口吸盘背侧可见到短小锥刺,排泄囊宽大,底部近口吸盘,焰细胞共30对(图25、26)。
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其它信息

简史 1957年7—8月在云南省河口县进行肺吸虫病调查研究时,在河口溪蟹体内查到本虫囊蚴,接种小犬后获得童虫,于当地家猫肺上发现自然感染本虫成虫,于1959年首次报道为新种。